“老板,要一份凉皮,放辣椒。”
“香菜要么?”
“要。”
“其他呢?”
“都可以放点。”
……
食物,解决温饱;美食,则是更高层次的味觉体验。
那到底什么食物才能算美食?美食的标准又是什么?每个人心底的回答都各不相同。刚下晚自习的高三生,饿得头晕眼花,幸好小卖部还没关门,这时一根烤肠或者炸串仿佛就能让人生圆满;第一次学做饭的厨房小白,看着一室的狼藉,一边庆幸自己没有点着厨房,一边嚼着炒得过久的孜然牛肉,竟也觉得过分地鲜美。在寒冷的冬日喝到的热乎乎的鱼汤,在夏日炎炎之时点的那份红豆冰沙,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。
那为什么当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时,人们心底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呢?当舌头碰触到自己钟爱的食物,电光火石之间,大脑中某些细胞则开始分泌多巴胺。
而有时,平凡的食物也能给人带来深深的幸福感。这或与跟食物承载的记忆有关。食物不仅仅是饱腹之物,同时也是一份记忆的载体。
记得有阵子特别喜欢吃土豆,每当我妈问我想吃什么菜,我的回答总是土豆。她戏谑,干脆我取个外号叫“土豆妹子”算了。我也不反驳,只是缠着她炒土豆吃。有一次,和她在外面吃饭,其中点了一盘炒土豆丝。土豆丝切得很细,炒的时候应该加了白醋,脆脆的,另放了几只干辣椒,只是炒香,没什么辣味,又加了点葱花做点缀,味道不算惊艳,但还是很快被我们扫光。我问她,为什么你在家都是炒土豆片,很少炒土豆丝呢?她说,因为我切丝切很粗呀。我撇撇嘴,这有什么关系,你怎么做我都爱吃。
后来,她切土豆丝还是切得很粗,但我已经可以切得很细很细。只是随着我上学的地方离家越来越远,土豆出现在餐桌上的次数也越来越少。想起前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——“为什么大人不挑食呢?”下面有个回答很有趣,是“因为他们买菜的时候就是买自己喜欢吃的”。 我突然想,我从没有问过我妈喜欢吃什么。在家的时候,她总是问我想吃什么,一开始我会认真地回答她。后来发现她还是会有自己的想法,慢慢地,我也不去纠结,她想做什么菜就做什么。某一瞬间,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钟爱土豆的女孩,再也不能嚷着吵着要吃土豆了。
再说回小时候,我也不算一个挑食的孩子,只是不喜欢吃饭。我爸就想方设法变着花样给我做菜,我很喜欢吃他做的菜,也喜欢他的做菜风格。不过他也有要求,不允许我挑食,也很注重餐桌礼仪,不接受任何不吃饭的理由。为了他能下厨大展手艺,这些要求我都一一遵守。后来我开始享受吃饭的过程,我不喜欢过多地聊天,也不挑食,什么菜都会吃,好像在哪个碗里少夹了一次会有一种厚此薄彼的味道。但其实我不喜欢吃猪肝,所幸我家也极少做,因此问题也没有暴露出来。我也讨厌淡水鱼的红肉部分,大多时候难免会夹到带红肉的鱼块,我都会用筷子将红肉轻轻剥离,然后就留在碗底,也不吃。我怕被他看见,不想让他觉得我是一个不乖的小孩。
后来离家越来越远,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,吃饭竟变成一件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。高三的时候,每周只有半天假,也不方便回家。于是我们几个就一起去下馆子,点菜的人很厉害,至少点的菜很合我口味。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聊着苟且与远方,我还是那个默默夹菜的人,不过我很享受那种热闹。那个时候的我一定不知道后来的我有多怀念那段时光。
味蕾的记忆总是难以忘却。
今天我要做卤牛肉!